一线城市房价上涨压力,是一个持久的话题。
5月28日,上海发布了限购套数认定的最新规定:从即日起,已取得房产证、已网签备案、已取得一手入围获得认购资格等三种情况,在购房者进行名下房产套数查询时,均认定为购房套数。
上海从严执行限购政策,是为了堵截新房集中供应中出现的认购新房同时又买一套二手房的投资行为。
但上海并非孤例。
在此前的5月20日,深圳市住建局发布《深圳市住建局关于进一步规范新建商品住房和商务公寓销售价格指导工作的通知》,禁止楼盘借装修抬价,分批推售不得涨价。
对此,易居研究院研究总监严跃进认为,上海是在打击利用查房系统的漏洞进而绕过限购政策的行为,继续堵漏限购政策;深圳则抑制房企通过精装修、捂盘惜售涨价。
多管齐下,只为消灭楼市虚火
3月以来,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房地产市场再现一轮密集的调控收紧,部分城市楼市政策连续加码。
一线城市围堵炒房资金,目的是降温楼市。
从百城房价数据来看,最近一个月,一线城市(除上海)房价环比、同比均呈现上涨态势。4月,广州房价均价同比上涨32%;深圳房价均价同比上涨19%。
但实际上,楼市已有一定程度降温。广州4月21日新政之后,一手房成交量骤降,深圳也面临二手房价下调的局面。
反观各地楼市,“房住不炒”在稳步推进,但今年业内最关注的土地供应方式的改变,对市场影响目前尚不可预计。
多个一线城市、强二线城市首次集中供地火热,房企报名踊跃,争抢积极,导致多幅地块报价封顶。
面对下月即将到来的首次集中供地,上海也在暗中使劲,从需求端严格执行调控政策,围追堵截炒房资金,让市场降温的同时,也严格执行违规房企“三年不准在上海拿地”的政策。
不仅一线城市,强二线城市也加入了密集调控行列。5月28日,成都建立二手住房成交参考价格发布机制,同时发布了部分住宅小区二手房成交参考价格,
5月31日,苏州即将迎来年度首次集中供地,禁止参拍开发商多马甲拍地,违者将被纳入“黑名单”,三年内禁止进入苏州土地市场。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4月全国70城房价数据显示。4月,全国商品住宅销售价格仍保持涨势,涨幅稳中略升。
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除深圳二手房价格环比持平外,其他新房二手房价格环比、同比均呈现涨势。
一线城市的房价上涨压力,释放到周边地区。环沪、环深等多个城市新建住宅价格环比涨幅居百城前列。
多地楼市回暖,尤其长三角、珠三角部分城市市场情绪持续高涨,如深圳新建住宅受限价影响,与二手住宅之间形成价格剪刀差,市场购买力聚焦新房市场,网红盘日光成为普遍现象。
深圳房价又被摁住了!
而深圳楼市调控迎来又一次升级,不光具化了新房限价的操作细则,还首次对精装修价格做出明确规定。
近日,深圳住建局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新建商品住房和商务公寓销售价格指导工作的通知》,将进一步规范新建商品住房和商务公寓销售价格指导工作,并启用商品房定价评估系统。
通知指出,市局对区局初审意见及研究中心的价格建议报告进行审核,确定项目指导价格,项目指导价格包括“毛坯价”和“最高装修价”两部分。预、现售商品住房和商务公寓的批准销售价格原则上不得超过上一年度至今同地段、同类型新房的网签价格。
并首次对网签价格对标楼盘的选取原则做出明确规定。住建局将根据项目所在位置,选取同区域范围内不超3公里的同类型、同品质的在售或已批售未网签新盘进行比对,选取新盘数量原则上不少于3个。
若同片区新盘无法满足可比要求,可按照“同片区-同街道-同行政区”的优先顺序扩展范围。
相比于深圳规土委2017年1月出台的《商品住房和商务公寓预现售价格管理操作细则》中,申报均价不得明显高于周边同类同户型在售项目的销售均价这一模糊表述,此次调控明显更严更细。
据时代财经报道,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指出,与上一轮限价主要限制均价涨幅不同,这一轮调控不仅在土地端通过“双竞双限”的出让模式,限制未来拿出来出售的房子价格,而且还通过同地段、同类型的比价限制。
“这最终会反映在国家统计局房价指数上,每期价格将不再大幅拉升。”
而对于分期开发的项目,两次申请价格备案时间间隔未超过一年的,原则上按照前期备案价格进行批复;对于预售商品住房和商务公寓项目转现售的,备案价格不得向上调整;对于零星销售的尾盘项目,由各区(新区)住房和建设局、前海管理局自行审定,并在市房地产信息系统中进行备案。
“上一轮现售房不限价,很多开发商为了突破限价而转现售,这一次这个漏洞被彻底补上。”李宇嘉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深圳住建局首次对精装修价格做出明确规定。
通知指出,为防止开发商通过提高装修价格变相抬高房价,对深圳新房市场的价格水平造成影响,深圳住建局要求各区局在审查项目装修、装饰材料的基础上,对精装修价格进行总体把控。
原则上,精装修项目价格核定需按照工程造价方法进行核算,由区造价部门或第三方评估机构进行审核。最高精装修价格区间在3000元/平方米--6000元/平方米之间,即使项目毛坯均价超过10万元/平方米,最高精装修价格也必须控制在6000元/平方米以下。
这对于开发商而言无疑是一记重锤。
深圳稀缺的土地资源不断推高房企的拿地成本,再加上竞配一定量的人才房、公共设施等,利润空间被无限削薄。此前还有望走高端化产品路线,通过装修溢价实现盈利。
如不久前深圳首轮集中供地开拍,光明凤凰城、宝安尖岗山两宗宅地都由龙光、佳兆业分别以10.88亿元+配建人才房面积1.12万平方米、25.44亿元+配建人才房面积3.1万平方米的代价拿下。
初步估算,剔除配建人才房面积后,这两块地楼面价将高达3.78万元/平方米及7.44万元/平方米,而这两宗宅地建成后的政府限价分别为4.89万元/平方米及8.33万元/平方米。
楼面价距离入市限价仅有万元左右的距离,还要覆盖建安、融资、营销等成本,盈利空间极小。当时市场普遍认为,这两个项目只能通过装修溢价、产品打造来获得合理利润。
但在这轮调控之后,房企通过装修合同规避限价的漏洞也被堵上。
“这就等于把原来还存在的想象空间彻底封死。”一名二十强房企深圳区域的投拓负责人表示,现在就只能进一步加强对于装修成本的控制,“但这里面的空间就小很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