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扶贫的定义和概念
生态扶贫
生态扶贫是将生态保护与扶贫开发相结合的一种扶贫工作模式。通过实施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加大生态补偿力度、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创新生态扶贫方式等,加大对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支持力度,以达到推动贫困地区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相协调、脱贫致富与可持续发展相促进的扶贫模式,最终实现脱贫攻坚与生态文明建设"双赢" 。
生态扶贫的目标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林业局、财政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办2018年1月18日印发《生态扶贫工作方案》 ,要求到2020年,贫困人口通过参与生态保护、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和发展生态产业,收入水平明显提升,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贫困地区生态环境有效改善,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增强,生态保护补偿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相适应,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提升。力争组建1.2万个生态建设扶贫专业合作社(其中造林合作社(队)1万个、草牧业合作社2000个),吸纳10万贫困人口参与生态工程建设;新增生态管护员岗位40万个(其中生态护林员30万个、草原管护员10万个);通过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带动约1500万贫困人口增收 。
生态扶贫的具体路径是什么
生态扶贫的具体路径
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最佳路径是生态+产业,形成成熟的绿色产业体系。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指出,把生态保护放在优先位置,扶贫开发不能以牺牲生态为代价,探索生态脱贫新路子,让贫困人口从生态建设与修复中得到更多实惠。因此,必须创新扶贫的思路和方法,探索生态扶贫新途径。
生态扶贫就是将生态环境保护与扶贫脱贫相结合的脱贫新模式,具体说是将生态优势科学地转化为发展优势,在取得扶贫脱贫的效果的同时,不减少(甚至增加)生态资源的存量。实际上,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是密切联系的,生态系统应与经济系统相互耦合,形成生态—经济系统,并实现这一系统物质和能量的良性循环。否则,可能会损害生态系统,失去脱贫的物质基础。即便取得短期脱贫效果,将来也必定返贫。
笔者认为,生态扶贫有以下几条路径,应积极进行探索。
绿色产业扶贫。欠发达地区往往工业开发较为滞后,资源及环境状况较好,具有良好的生态优势,这是经济发展的后发优势。如何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是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最佳路径是生态+产业,形成成熟的绿色产业体系。生态与产业耦合的方式包括:
生态+农业,培育循环农业,典型的模式有种养加功能模式(猪—沼—果模式)、立体复合循环模式(鱼—桑—鸡模式)、以秸秆为纽带的循环模式(秸秆—基料—食用菌)等。循环农业是对传统农业的革命,既能获得综合经济效益,又能较大程度地减轻农业源污染,是环境友好型的高效农业。培育循环农业,关键是整合各类支农惠农政策,形成政策合力,加以扶持引导。
生态+工业,培育循环工业体系,形成资源—产品—废弃物—资源的闭合循环,实现资源利用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要运用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绿色贷款等激励政策,推动循环链条上下游企业间结合,形成循环工业战略合作共同体。鼓励企业进行清洁生产技术创新,延伸循环链。
生态+服务业,培育生态服务业,包括生态旅游业、现代物流业等。近年来,各地都利用本地区的生态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生态旅游业成为各地经济发展和扶贫脱贫的重要抓手。要科学合理开发生态旅游资源,恢复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旅游景区要根据本地旅游资源的特点进行准确定位,与其他景区错位发展,避免同质竞争。
绿色产业扶贫还可以采用企业+贫困户的模式,具体方法包括:培训贫困户,招聘贫困户入厂工作,为其提供就业机会;培训具有一定能力和素质的贫困户,并为其提供设备,让其参与产业链分工,生产零配件,为核心企业提供配套生产服务,从而带动其脱贫致富。
生态补偿扶贫。对于承担生态保护任务的地区,应进行合理的生态补偿。这既是对这些地区的群众为生态保护做出贡献的鼓励和肯定,也是帮助他们脱贫的方式之一。
推进生态补偿,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用制度的形式规定好保护区和受益区的权利和义务。二是明确补偿方式,具体形式有货币补偿、产业补偿(受益区为保护区援建产业园区)等。三是合理确定补偿标准。现实中,一些地区生态补偿标准较低,生态保护者的劳动价值往往被低估,对生态保护区群众来说极不公平,削弱了其生态保护的积极性。因此,要运用科学合理的办法,评估生态环境的货币价值,使补偿能真实反映生态服务价值。只有这样,生态补偿才能真正成为生态保护地区群众的扶贫脱贫手段。
国家生态政策扶贫。要用好、用足、用活国家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各种政策,如退耕还林、生态修复、森林碳汇交易等相关政策,推进生态环境工程建设。这样既能保护好生态环境,又能发挥生态保护的扶贫效应。如,退耕还林补贴是扶贫的重要手段之一。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国家林业局等七部委共同印发的《关于扩大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规模的通知》规定,加快贫困地区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的进度,从2016年起,向扶贫开发任务重、贫困人口多的省份倾斜,退耕还林补贴每亩1500元,退耕还草每亩补贴1000元。这既为贫困地区生态修复提供了有利条件,又为扶贫脱贫创造了条件。又如,森林碳汇交易也是扶贫的重要手段。森林碳汇主要是指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森林碳汇作为二氧化碳排放空间的具体载体,成为一种无形的资源资产,这种资产是可以通过转让而获得经济收益的。国家林业局在义乌建立了全国林业碳汇交易试点平台,为碳汇交易提供了良好的交易条件,将来碳汇交易的制度和机制完善后,必将成为生态保护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路径。
生态扶贫需要坚持的六个原则
1.坚持党的领导,夯实组织基础。充分发挥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严格执行脱贫攻坚“一把手”负责制,县、乡、村三级书记一起抓。切实加强贫困地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使其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
2.坚持政府主导,增强社会合力。强化政府责任,引领市场、社会协同发力,鼓励先富帮后富,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补充的大扶贫格局。
3.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必须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的问题,做到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切实提高扶贫成果可持续性,让贫困人口有更多的获得感。
4.坚持保护生态,实现绿色发展。牢固树立把生态保护放在优先位置的理念,扶贫开发不能以牺牲生态为代价,探索生态脱贫新路子,让贫困人口从生态建设与修复中得到更多实惠。
5.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继续推进开发式扶贫,处理好国家、社会帮扶和自身努力的关系,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劳致富精神,充分调动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注重扶贫先扶智,提升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
6.坚持因地制宜,创新体制机制。突出问题导向,创新扶贫开发路径,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创新扶贫资源使用方式,由多头分散向统筹集中转变;创新扶贫开发模式,由偏重“输血”向注重“造血”转变;创新扶贫考评体系,由侧重考核地区生产总值向主要考核脱贫成效转变。
【查看更多......】
生态扶贫的意义
生态扶贫的意义
生态扶贫具有如下多方面的意义。首先,可以切实解决部分生态环境较好地区贫困人口的生存和发展问题。通过对贫困地区生态产品价值进行补偿,可以直接使这些地区的居民获得收益,缓解生存压力,并形成部分原始积累。更重要的是,2020年我国要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重点和难点都在贫困地区,通过生态扶贫,可以为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一公里”作出贡献。其次,可以促进部分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通过生态产品价值补偿,可以形成对贫困地区居民建设生态文明的激励,调动其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积极性。再次,可以促进生态补偿机制的建设,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要想实现对贫困地区的生态产品价值补偿,就必须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并完善相应的配套制度。第四,可以维护部分生态环境好地区的民族和谐、边境安全和社会稳定。生态环境相对较好的贫困地区往往是少数民族集聚区、革命老区和边境地区,在这些地区开展生态扶贫可同时达到促进民族和谐、保障边境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