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中国古建的经典元素,不得不提马头墙。作为徽派建筑的标志,马头墙线条分明,高高耸起,使得密密麻麻排列的民居显得错落有致。黑白色彩相应,远看犹如一幅浑然天成的山水画。这种自带古韵的建筑特色,堪称中国古建的一大特色。让人意想不到的是,马头墙本是为防火而生,随着一代代演变,最终成为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瑰宝。
马头墙的由来
马头墙的建造始于明朝弘治年间的徽州知府何歆。当时徽州府城火患频繁,因房屋建筑多为木制结构,损失十分严重。何歆提出每五户人家一伍,共同出资,用砖砌成“火墙”阻止火势蔓延的有效方法,以政令形式在全徽州强制推行。一月之内,徽州城乡就建造了“火墙”数千道,有效遏制了火烧连片的问题。后来,防火墙的优越性凸显,在社会生产力提高的情况下,人们不满足于“一伍一墙”,逐渐发展成每家每户都独立建造封火墙。后来的徽州工匠对封火墙进行了美化,使其造型如高昂的马头。就这样,马头墙应运而生。
马头墙的特点
随着一代代演变,能工巧匠的精雕细琢,如今的马头墙已成为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瑰宝。
从建筑细部构造上看,马头墙主要有“坐吻式”、“印斗式”、“鹊尾式”三种形式。坐吻式马头墙等级最高,此类马头墙层次多,构造复杂,工艺要求高,因此主要见于宏丽的祠堂、社屋、禅寺中。印斗式马头墙等级次之,鹊尾式马头墙等级最低。当建筑群前后进马头墙制式不同时,按所谓“前武后文”分置,常以鹊尾式马头墙居前,印斗式马头墙殿后。
从建筑形式上看,马头墙的形状主要为阶梯状山墙,同一标高的一段,谓之一“档”,进深大,马头墙档数就多,但每坡屋面不会超出四档。多数马头墙的形式为二三档,俗称“三山屏风”、“五岳朝天”。因受当时江南地区建筑的影响,马头墙还有其他变体,如山墙两端横向,山尖部分成三角形;圆弧形等等。
马头墙因建筑群的组合呈现了各种韵律美。比如,“单坡、单栋民居的马头墙表现连续的韵律;单幢数进民居表现渐变的韵律;连续的数进或高低不同的相邻两幢民居,呈现起伏的韵律;不同轴向的民居或相邻两幢高低相错的民居组合,则产生交错的韵律”等。马头墙之所以高低错落、变化万千,除了自身建筑群的变化因素外,也受到地形和环境的影响,村落沿着溪流弯曲延绵,地形本身有起落变化。
马头墙的寓意
马,在众多的动物中,可以称得上是一种吉祥物,中国古代“一马当先、马到成功、汗马功劳”,等等成语,显现出人们对马的崇拜与喜爱。这也许是古徽州建筑设计师们为什么要将这种封火墙,称之为“马头墙”的动机。而从高处往上看,聚族而居的村落中,高低起伏的马头墙,给人视觉产生一-种“万马奔腾”动感,也隐喻着整个宗族生气勃勃,兴旺发达。
马头墙的“马头”,通常是“金印式”或“朝笏式”,显示出主人对“读书做官”这一理想的追求。高大封闭的墙体,因为马头墙的设计而显得错落有致,那静止、呆板的墙体,因为有了马头墙,从而显出一种动态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