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绿色办奥”理念,张家口市崇礼区近年统筹推进冬奥核心区生态廊道的景观规划设计,打造完整生态绿地体系,为冬奥会举办提供优良的生态环境和景观保障。11月11日,距离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还有85天,北京北林生态田园景观规划有限公司“田园说”沙龙第一期,邀请崇礼冬奥赛事生态廊道景观提升工程的设计师团队,为大家做了精彩的案例分享。
“春花烂漫、夏日青葱、秋色斑斓、冬浸水墨”
初冬的暖阳照进“自在博物书店”五道口店的大堂,2022年冬奥会崇礼生态廊道项目规划负责人、业内专家田园老师娓娓道来,介绍了崇礼冬奥赛事生态廊道景观的规划思路及设计亮点,并对生态廊道16个景观节点的设计进行了赏析。
“春花烂漫、夏日青葱、秋色斑斓、冬浸水墨”,为达成四季皆美的景观效果,由田园老师领衔,以卢彦鹏、王宝生等设计师为骨干的设计师团队,统筹山、水、林、田、湖、草、居(民居)等各景观要素,以打造冬奥会核心大林相生态景观为目标,对崇礼冬奥赛事廊道的生态景观进行了统筹规划。崇礼冬奥赛事廊道景观提升工程,项目面积4.27万亩(造林面积3.39万亩,抚育提升面积0.88万亩),投资14.2亿元。
在崇礼冬奥赛事核心区,张承高速沿线,规划了常绿树种与春花树种为主体的山体覆绿大林相自然景观结构;在长城岭雪场、万龙雪场、太子城雪场自然沟谷,规划了以现状白桦树、落叶松、樟子松为主体,补充完善北坡生态景观可行性斑块林相结构为呼应的整体景观林相结构;同时重点提升了沟谷农田多层次分割林带景观生态结构,形成了“农田片植经济景观林+自然生态林相景观的大格局景观生态环境氛围”。
“生态廊道主要树种的选择是有讲究的。”田园老师介绍说,规划树种不仅有云杉、樟子松、油松、柏树等常绿乔木,落叶松、百桦、五角枫、蒙古栎等落叶乔木,山桃、榆叶梅、丁香、八棱海棠等开花植被,还搭配了忍冬、红瑞木、沙地柏、荷兰菊、甘野菊等灌木地被,和沙棘、花楸、枸杞、沙枣、藜麦等经济作物。以常绿树种为基调,搭配一定量的彩叶树种和花灌木,造林树种近30种,并且高标准造林,确保一次成林,阳面成活率高达98%。
如今,站在通往崇礼云顶滑雪场的半山腰上远眺,层林起伏、黄绿交织,高铁站、冰雪小镇等镶嵌在色彩斑斓的草木山水间,云天广阔,花木葱茏。顺着太子城体育公园一路向下,穿过高铁桥,可见路边修建的生态长廊,挺拔的树木清晰有序排列,自然生态,绵延不绝。据统计,崇礼全区的森林覆盖率已经从2017年的57.9%提高到了67%,奥运核心区的森林覆盖率超过了80%。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修复自然、保护自然
筹备2022年冬奥会,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突出绿色办奥理念,把发展体育事业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绿色办奥,美在生态。田园老师谈到,生态文明时代,崇礼冬奥赛事生态廊道景观规划的关键在于,必须遵循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修复自然、保护自然,重构自然植被景观秩序,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打造崇礼的北国风光,展现燕山山脉大尺度下自然山林景观的壮观气魄。
接手规划任务时,设计师团队面临着几大难点:崇礼冬奥赛事核心区的林业景观可种植土地权属不一、管理不一;沿途生态景观型造林条件比较艰难,例如村民农业用地冲突、交通沿线规划与规划管理冲突、荒坡地种植条件冲突、林业种植施工道路条件比较困难等;还有建立核心区统一生态大景观的规划认知高度不足,存在各自建设、景观冲突等问题。
长城岭夹道沟规划前后对比图
通过对现状地块进行分析,设计师团队还发现,崇礼原有种植斑块分散、树种单一、层次单一,未能形成宏大的生态林向景观效果;道路周边与农田现状较为凌乱,缺少景观控制;同时,廊道森林植被缺少必要的水肥管理。
规划设计团队迎难而上,采取系列应对措施:对土地流转、租赁管理权属进行规划统筹;对水源配给、水利条件、水肥技术管理管护措施进行规划统筹落实;坚持自然修复为主,减少人为扰动,把生物措施、农艺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力保生态景观苗木苗源、专业苗木种植的落地成活。
针对现状地块的问题,设计师们统筹各条块分割绿化管理;明确现有农田及规划建设预留用地应该是核心生态景观建设用地;在水肥条件好的地方大力设计核心景观节点;用节水渗透灌溉法,尽量改善水肥条件;并着力把握廊道景观中前景的虚实控制,注重边坡修复植被种植,建设前景多层次的森林林相生态景观层次。
规划方案于2018年3月通过评审。专家组认为,“项目成果符合冬奥会对生态廊道景观的总体设计要求”,“内容全面、理念先进、具有可行性,设计成果具有可操作性,一致同意通过项目评审”。
高质量落实“绿色办奥”指示精神,崇礼冬奥赛事核心区域及北京至崇礼沿线生态景观的质量档次得到了全面提升。田园表示,张家口把生态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决策来抓,扎实推进崇礼区的生态林业建设,林业的生态效益已经逐步显现。本届冬奥会之后,崇礼冬奥廊道森林景观将成为京津冀旅游的重要看点,继续辐射周边,为带动乡村振兴、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发挥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