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景观设计

上音歌剧院

来源:中国景观网2020-11-02 15:59401

2019年9月15日,上音歌剧院启用仪式暨开幕演出在上音歌剧院歌剧厅内举行。

同济大学党委书记方守恩,常务副校长伍江,同济设计集团党委书记、副总裁汤朔宁,集团总工程师丁洁民及徐风领衔的项目团队成员等出席启用仪式。

“上音

歌剧院的启用,标志着上海又增添了一座顶级的城市文化地标,上海市民又多了一所有温度的高雅艺术殿堂。

”歌剧院中方设计师、项目总负责人徐风介绍。

项目概况

在繁华的淮海路上,上音歌剧院可谓闹中取静,别有洞天。由法国包赞巴克建筑事务所、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法国徐氏声学、英国剧院设计咨询公司等中外团队联合设计的

国内首个采用整体隔振技术建造的全浮结构歌剧院

历时4年建设,上音歌剧院成为一幢8层综合体建筑,建筑面积31926平方米、地下3层、地上5层,最高处建筑高度为34米。

它拥有1个1200座的中型歌剧厅和歌剧、管弦乐、合唱、民乐4个排演厅,以及1个专业学术报告厅,将在今年10月份正式投入运营,该院院长廖昌永称其为“

梦开始的地方

”。

设计亮点

上音歌剧院地处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保护街区内,设计充分考虑了历史街区的城市文脉。

建筑立面材料采用GRC板和UHPC挂板,色调和尺度与周围历史街区建筑呼应。

两层高的入口大厅是建筑内的公共空间与各个功能厅的连接,也是建筑内部与外部的连接。

门厅带有缤纷色块的天花板塑造了空间的节奏感,为观众进入歌剧厅后沉浸于真正的音乐节奏预热。

走进歌剧厅,观众席的一片蓝色和剧场的点点星光交相辉映,目力所及之处尽是声学机关。

剧场内马蹄形结构(观众席呈半包围式的环形结构)让观众更贴近舞台,即使在三层,也不会觉得离舞台太过遥远;

独特的可升降反声板和可升降乐池设计能为各类声乐、器乐演出提供一流的声场效果;

座椅后方的字幕显示屏可提供8种不同语言的字幕切换,当今世界仅有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等几所国际级的歌剧院使用了这一技术……

毫不夸张的说,这座歌剧院是一所世界一流的,集文艺演出、艺术普及、原创基地、国际交流为一体的现代化智慧歌剧院。

关键技术应用

上音歌剧院建设面临的难题是消除地铁噪音。

剧院地址距地铁一号线最近处仅7.4米,怎样才能消除噪声?

徐风团队提出一个大胆的想法,把剧院观众厅放到弹簧上。

当然首先要摸清噪声怎么来、噪声有多大,如何才能四两拨千斤。

设计团队48小时不间断地检测噪声来源,根据得出的地铁公交等外部噪声的数据,将剧院观众厅设计为悬浮在100组隔振弹簧之上。

隔振弹簧将歌剧院部分(包括主舞台、侧台、后台和观众厅)从下到上、侧边与周边结构完全分离,这样一来,噪声几近为零。

团队追求极致,4个排演厅也按观众厅样式建造,共

设计了53组弹簧,采用“房中房”的结构形式,托起了管弦乐排演厅和民乐排演厅,排演不再受外界的干扰。

考虑到今后上音歌剧院会作为上海市重要演出的常用表演场地,演出形式势必丰富多样,根据不同类型演出所需的声场效果,项目在大厅顶部设计

了一个可升降天花板,并在

侧墙面板上安装

可移动吸音板,每一块、每一组皆可

上下联动。围绕观众席的反声板墙体均为双层,双层内部有可移动的矿棉吸音板,通过场内体积变化,达到不同混响效果,

目前专业团队测试得出的混响效果已经远超预期。

上音歌剧院目前已成为国内首个采用整体隔振技术建造的全浮结构歌剧院。

”徐风介绍道。

按照歌剧院的要求,项目还配合设计了轻点触摸屏协助舞台控制、智能液晶字幕提升观影体验,配备子母台拓展导演创意空间。

尤值一提的是墙体反声板,使用了中国传统的榫卯结构,所有外饰板没有使用一根铁钉,接缝微不可察。

全程利用参数化进行设计,既保证了移动吸音板的无噪音传出,也提升了外饰面的美观度,符合声学与美学的双重要求。

项目档案

项目名称:

上音歌剧院

设计时间:

2015年9月-2016年9月

造时间:

2019年7月

建筑面积:

31926

平方米

建筑高度:

34米(台塔)

设计单位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合作设计

伊丽莎白与克里斯蒂安·德·包赞巴克事务所、徐氏声学、英国剧院设计咨询公司

项目总负责人:

徐风

项目负责人:

王文胜、陈剑

秋、吕

晓钧

建筑设计

尹澎、侯秀峰

结构设计:

丁洁民、居炜、周游、文超

给排水设计:

冯玮、赵晖、黄倍蓉、韩欣洋

暖通设计:

王健、徐桓、曾刚、李昊翔

电气设

计:

王坚、廖述龙、徐而峰、吴佩培

基坑围护:

贾坚、谢小林、张羽、方银钢

建筑摄影:

邵峰

打赏
  • 0人打赏
    举报
关闭
同类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