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站-公园-公共枢纽
从江到城到山
项目前言
随着高铁铁路的迅速发展,许多城市的高铁站被赋予了“新区核心综合体”的规划定位。然而,当今高铁站站前广场普遍采用了“大轴线、大广场”的模式化设计,在满足高铁站集散功能和快速建设的同时,也带来了“千篇一律、千站一面、车行主导、非人尺度”等一系列问题。
▼国内高铁站站前广场现状
对此,意格设计团队在桐庐高铁站站前广场设计中提出了
“景观引领多专业整合
”
,打造
“高铁站-公园-公共枢纽”
综合体的设计新思路,打通了整个桐庐市区“从江到城到山”的一体化绿道系统,
同时
站前广场也成为了桐庐新城中最生机盎然、层叠错落的城市绿谷。项目背景
桐庐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北部,地处钱塘江中游,富春江斜贯县境,乃范仲淹笔下的“钟灵毓秀之地”。桐庐高铁站为中国最美高铁杭黄线上的一站,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紧邻市区,毗邻科技城和健康城,北望富春江与桐庐县城,南倚国家森林公园大奇山,是城市未来的一大交通枢纽。
设计愿景
高铁开启桐庐城市印象2.0模式
打造桐庐新地标,迈入城市绿道新纪元
以环境为导向,以“点”启动片区未来发展
零距离“绿道”换乘,开启全新生活方式
打造未来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发展范本
设计理念
-
以山水格局为基础,打造桐庐独有韵味。
-
场站作为枢纽节点,引领绿道体系连接城市公共空间。
-
人性化体验升级,全避雨连廊及人车分流系统。
-
全明生态排水组织体系,体现生态可持续性发展。
-
场站服务设施引入绿色服务建筑,打造可经营的生态景观。
设计方案
杭黄铁路桐庐站站前广场设计方案通过
竖向整合设计开展了与多专业的合作与协调
。方案历经多次斟酌修改,最终以高铁站绿道系统为契机,结合景观场地的四大诉求
“地域性、人本性、生态
性、经济性”
,打造了一个包含全绿地微坡景观、人车分流系统、绿色服务建筑、生态明排水体系等的多功能复合型高铁站前广场,让每一位旅客,在微缩版富春山水中开启对这座美丽城市的探索与体验。
▼方案推敲过程
▼最终总平面图
▼核心区域平面图
▼全人车分流系统
地下立交系统,通过竖向整合设计实现人行、车行,非机动车行车道、机动
车
道间的全分流,结合高铁站换乘系统打造人性化出行体验。▼
全避雨换乘体系
以人为本,增设
全避雨换乘体系
全面升级场站人性化体验,利用连廊系统整合高铁站换乘系统,
连接公交站、出租车接驳区、非机动车停车场、地库出入口、管理用房等。
▼
覆土服务建筑
场地内引入覆土服务建筑,
打造
融入自然的可经营性绿色建筑
。
建筑内部配置游客服务中心、茶室等一系列便民服务性功能设施,提供给旅客、游人可欣赏桐庐山水绿地风光的悠闲候客环境。▼
古树保护
通过侧移地下构筑物,保留了位于广场中心位置的百年香樟树,更保留了桐庐人
对家乡的记忆。
古树与高铁站建筑的交相呼应,形成了桐庐高铁站特有的地标。
▼
公共艺术——“过去”
景观结合公共艺术,通过抽象的青石石锤及玉璧雕塑,体现了桐庐的历史文化特色,反映了桐庐上古时期特有的天人观。
▼
公共艺术
——
“将来”利用动态雕塑,体现了桐庐的创业者们在物流产业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以及桐庐出口加工业参与到全球化产业链里面的时代特征。
▼
全明排水系统
通过竖向设计实现
全明排水体系
,
雨水就地收集渗透,并通过丰富的竖向变化营造出阴阳交错、动感韵律的生态山水景观。
▼
地形营造
用地形营造的手法,打造桐庐独特地形地貌的地形山水骨架,呈现桐庐钟灵毓秀的富春江山水风貌
。
▼
覆盖全区域的绿道系统
围绕 “旅游小环”与“旅游大环”的概念 ,以高铁站作为枢纽节点,尝试
联通
“从江到城到山”
的
一体化绿道系统
,
引领绿道体系连接城市公共空间,开创国内高铁
站绿色出行的先河。
项目总结
杭黄铁路桐庐站站前广场景观工程作为高铁站站前广场建设的一次跨专业整合的创新性尝试,对于
“如何编织作为城市发展核心的高铁站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提出了全新的应对方式。项目相关的建筑、市政等设计单位均为促成本项目的落地建成提供了巨大的帮助与支持,桐庐政府的高瞻远瞩更是本项目得以面世的核心推动力。正是在多方共同努力之下,桐庐高铁站成功地被公认为
“城在山水中,山水在城里”
的中国最美山水高铁站,成为桐庐城市新名片。
▼现场实景
▼地形实景
项目名称:
杭黄铁路桐庐站站前广场景观设计
项目位置:
浙江省杭州市桐庐县
项目时间:
2016-2019
设计范围:
84590平米
建设单位:
桐庐县铁路建设投资开发有限公司
建设管理单位:
绿城置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景观设计单位:
AGER意格设计
主创设计:
马晓暐
团队成员:
陆红滨 蔡仕靓孙健罗云金雪倩 姜旭兵
建筑方案设计单位:
绿城十维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建筑施工图设计单位:
浙江通和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铁路车站设计单位: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市政设计单位:
杭州市市政工程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