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热点资讯

北大教授俞孔坚为林璎新书作序——《林璎的拓扑变换》

来源:景观中国2020-11-30 19:04297

今年9月,著名建筑师、艺术家林璎的新书 《雕刻大地——林璎和她的艺术世界》出版,本书是林璎30年来的作品集锦,囊括了她50个作品,涉及建筑、纪念碑、公共景观、雕塑、博物馆展示作品等各个领域,每个作品都有林璎详实的介绍,还收录300张照片、珍贵草图和创作手稿,是迄今为止内容最全、最权威,也是国内唯一、独家的作品集

本书邀请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教授、土人设计(Turenscape)创始人俞孔坚撰写中文版序言。


头像.jpg

俞孔坚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教授
土人设计(Turenscape),创始人



林璎的拓扑变换

Topologies(本书英文原名)原意是地志学,现在也引申为拓扑学、拓扑结构、拓扑变换。“拓扑”指的是连续变换的几何图形或空间,而这些图形或空间的某些基本性质保持不变。除了“地志”这层含义之外,用“拓扑变换”来描述林璎的艺术创作,也可谓十分贴切了:从用绿草在大地上塑造的波浪,到玻璃废屑堆成的山丘;从大头针组成的绵延江河,到 LED灯点缀的灿烂星空;从漫过大理石的水幕下的岁月刻度,到划过土地上的黑墙上逝者的名字;从象征一叶孤舟漂浮于海上的教堂建筑,到网络上跳动的一串串消失的物种的名字和图像。林璎用自己的方式,在艺术、建筑和纪念碑之间,创造了不断变换的作品。这些变换的作品尽管看起来天马行空、无拘无束,但在我看来,它们都有三个不变的支点:第一是理性和逻辑,第二是求真向善的伦理和价值观,第三是美的体验。

就艺术家的作品来谈科学和理性似乎很荒唐,艺术和科学历来被视作两个范畴。但我看林璎的作品时,确实看到了她右脑想象力之上的左脑逻辑。几乎每个作品,我们都可以看到其背后科学和理性的基础,包括对水波的细致观察、对水岸变化的分析、对地形的分析,以及对历史和场地的理性思考。这使她最终能将等高线、地形的模型和水岸线转化为艺术的表达,也使人工的干预能融入自然的场地。正是这种理性的逻辑,使她的艺术避免了荒诞的夸张,显得平静、流畅。其科学思考和艺术表达的完美结合,使她能将关于大地、天空、海洋,以及人类历史与故事的科学和理性的表达,转化为能让人去体验的景观:或在其中(如《波场》),或在其下(如《线条景观》《系统化景观》),或在其旁(如《地志景观》)。

林璎作品背后的伦理和价值观是其打动人们灵魂的核心力量。她的作品几乎涵盖了当代美国和国际社会所有有重大社会意义的题材:战争与和平,种族和女性的权利及平等,土著问题,环境保护,全球气候变化及物种消失,等等。爱——对大自然的爱,对生命的爱,是所有这些主题作品的核心。在她的作品里,我们看不到愤怒,看不到憎恨,看不到复仇,甚至看不到谴责,也没有英雄主义的讴歌——哪怕是在关于战争和种族主义的纪念碑中,我们所能读到和感受到的是西方世界的基督精神和东方世界的菩萨心肠。正是这种大爱,使她的作品能直指人心,比任何恨与暴力的武器都更有力。例如越战纪念碑,在抛光后的大理石上,死者的姓名与生者的面孔两相照应的瞬间,唤起的正是对人类同胞的生命的爱;她在《什么正在消失?》这件作品中所传递的是对逝去和即将逝去的非同类生命的爱!

美的体验让林璎的作品具有不可抵御的诱惑。美学家将美分为壮美和优美两种,前者与关乎生存的恐怖和危险联系在一起,而后者与人类的爱联系在一起。所以,纪念碑,尤其是战争和斗争的纪念碑,往往与前者联系在一起。而在林璎的作品中,似乎只有优雅的美、宁静的美,它们散发的芳馨如空谷之幽兰,给人的体验如沐浴春风般清新。她可以把史诗般的悲壮,通过水一样的语言,转变为亲切宜人的体验;就连最严峻的主题,在她手下也变成了禅院树下的偈语。欣赏她的作品,犹如隔墙听到一位优雅的东方女性,独自于静谧庭院中吟诵。尽管林璎并不觉得这是其占据近半部晚清-民国史的家族的基因所致,但不可否认,正是其骨子里的东方禅意与诗性,让她的作品如此高雅而优美!正是大爱,让她能融咆哮为潺湲,化铿锵成委婉。 

2016年 2月 14日 星期日 于燕园


未标题-2.jpg


▲林璎作品集 《雕刻大地——林璎和她的艺术世界》



林璎简介

林璎肖像2.jpg

林璎 
Maya  Lin


1959年10月5日生于美国,是著名的美籍华裔建筑师,是林徽因的侄女。林璎曾被美国《生活》杂志评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一百位美国人”与“五十位美国未来的领袖”,她的作品遍布美国各地。她的最新荣誉是获得2009年度美国国家艺术奖章,表彰她作为建筑师、艺术家和环保人士的卓著成就。2010年2月25日,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在白宫亲自为她颁奖。这是美国官方给予艺术家的最高荣誉,而林璎是此次获奖者中唯一的亚裔。

61岁的林璎还在创作,“工作对我来说就和玩一样,我根本不认为它是工作。”盛名之下,林璎还是很执拗地把工作室控制在一个很小的规模。在纽约的工作室里,只有几个年轻人和一只猫。每次她只接一个建筑项目,坚持自己绘制每一张图纸。



书籍展示

打赏
  • 0人打赏
    举报
关闭
同类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