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政策法规

贵州:守好“两条底线” 建好“两座宝山”

来源:贵州日报2020-12-07 16:55385

11月23日,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同意紫云自治县等9个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贵州省所有贫困县全部实现脱贫摘帽。
曾经,贵州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省份,全省88个县(市、区)中有66个在贫困之列。而现在,贵州翻越脱贫攻坚征程中最后一座高山,党的十八大以来累计减少贫困人口892万余人,成为全国减贫人数最多的省份。
贵州是典型的西部山区,地形破碎、耕地稀少。以前山区百姓为了生存,毁林开荒、陡坡耕种,带来了水土流失和土地石漠化等一系列严重的生态问题。为了改变山区越耕越穷、越穷越耕恶性循环,贵州通过大力推进国土绿化,全域加强森林资源保护,使全省森林面积大幅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但由于基础设施落后、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等原因,使得林区仍是贫困人口最为集中的地方。
如何唤醒沉睡的资源、破解与林区伴生的贫困现象?如何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让绿水青山实实在在变成金山银山?如何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这是历史给与贵州的考题,也是检验全省林业系统作风能力的试金石。
   这是时代赋予贵州的机遇,也是实现全省林业工作转型升级的突破口。
作为贵州大生态战略行动主阵地、大扶贫战略行动的生力军,近年来,全省林业系统深入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全力推进林业生态扶贫,促进贫困人口在生态建设保护修复中增收脱贫、稳定致富,在摆脱贫困中不断增强保护生态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实现了一个战场打赢脱贫攻坚和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两场战役的目标。
   今天的贵州,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森林覆盖率即将达到60%,获得了“国家公园省”的美誉,拥有梵净山、荔波喀斯特、赤水丹霞、施秉云台山4处世界自然遗产,成为我国世界自然遗产最多的省份。
   今天的贵州,绿色红利持续释放。18.28万名贫困人口成为生态护林员,实现山林里就业家门口脱贫,23万贫困人口凭借竹子、油茶、花椒、皂角等特色林业产业增收,48.9万贫困人口依靠林下经济获得收入。
    “漫长的贫穷历史走到了终点,乡村振兴的新征程接续而至。在下一步的工作中,全省林业系统将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建好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把林业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发展优势,让丰富的森林资源成为贵州人民的幸福不动产,林区群众的绿色提款机,为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绿色动能,贡献更多林业力量。”省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张美钧说。
林业生态建设扶贫 增绿又增收
脱贫故事——
   今年48岁的唐文友,家住毕节市织金县凹河镇营上村,他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以前的营上村缺乏产业支撑,妻子守着家里的4亩坡地种玉米,广种薄收,还喂了些鸡鸭,下的鸡蛋都舍不得给孩子吃,因为要拿去换油盐酱醋等生活必需品。为了供3个孩子读书,唐文友外出务工做泥水匠,每个月2000余元的收入,只够孩子的生活费,家里没有一分钱的存款。
   2014年,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唐文友家的4亩坡地纳入其中,他陆续获得6000元的补助。唐文友将退耕的坡地种上了玛瑙红樱桃,2018年,樱桃初挂果,他家获得了不少的收入。2019年,唐文友不仅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家里的银行卡上也终于有了2万元的余额。
  贵州,是长江、珠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为全面改善生态环境,我省相继实施了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长江经济带生态修复等林业重点工程。省委、省政府先后启动实施《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森林扩面提质增效三年行动计划》。全省森林覆盖率从2014年的49%提升到如今的60%,年均增长1.5个百分点。
  从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入手,贵州将林业生态建设与脱贫攻坚紧密结合,林区贫困户不仅可以获得补助补偿,还能够通过参与造林和管护获得劳务收入。
   实施林业建设扶贫工程。通过优先吸纳贫困劳动力参与林业工程建设,增加贫困群众的劳务收入,实现林业建设投资拉动脱贫。2016年至2020年,全省完成营造林任务2988万亩,造林和管护用工方面的支出超过90亿元,直接转化成群众的劳务收入。
    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扶贫工程。不断争取提升公益林补偿标准,促进林区贫困群众增收。国家公益林方面,全省纳入补偿的国家级公益林共4690.67万亩,每亩每年的补偿标准从2016年的8元(国有权属)、15元(集体)提升到2020年的10元(国有权属)、16元(集体)。地方公益林方面,全省纳入补偿的地方公益林共3750万亩,每亩每年的补偿标准从2016年的8元逐步提升至2020年的15元,今后实现与国家公益林补偿标准并轨的目标。“十三五”以来,我省累计下达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45.4亿元,其中,2020年下拨生态效益补偿资金达9.9亿元,惠及400多万户农户,户均增收约200元。
实施重点生态区位人工商品林赎买改革试点扶贫工程。通过全额赎买、部分赎买开展重点生态区位人工商品林赎买,实现社会得绿、林农得利。截至2020年9月底,累计下达人工商品林赎买省级试点资金19019万元,完成人工商品林赎买试点4.17万亩,带动2942户13736人  (其中贫困户756户3213人)增收。
   实施退耕还林扶贫工程。“十三五”以来,我省共争取到退耕还林计划任务1465万亩,是全国建设规模最大、获得中央资金最多、群众参与程度最高、助推脱贫最直接的重大生态工程。一方面,在任务安排上向贫困地区倾斜,贫困户参与实施退耕面积达237万亩,累计参与的贫困户达47万户170多万人,按1200元/亩标准,通过退耕还林补助,户均增收6000元,人均增收1666元。另一方面,更加注重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的结合,目前,已完成的1067万亩退耕还林工程任务中,经济林面积达814.6万亩,占完成数的76.34%,为农村产业结构调     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全省脱贫攻坚提供了有力的产业支撑。
   林业就业扶贫 护林又护家
  脱贫故事——
   今年49岁的吴天军,家住六盘水市水城县双水街道滴水岩村。2014年,吴天军的两个儿子还没毕业,刚修好的土房子等着装修,他在外打工却不小心摔倒,脚踝粉碎性骨折。不能耕地、不能打工,失去劳动力的吴天军,成为了贫困户。
2016年底,吴天军被聘为村里的生态护林员,一个人管着附近2000亩林地,每年一万元的护林员补助,极大地缓解了经济压力。在家巡山护林,吴天军把几年前种下的5亩核桃树也管了起来,嫁接、追肥,长势良好,他还在林子里养了些兔子。2018年,吴天军实现脱贫摘帽。
   2016年,国家林业局等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选聘工作的通知》,由中央财政安排资金购买生态服务,聘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为生态护林员,每年给予1万元的补助,让他们在这一过程中实现山上就业、家门口脱贫。
    此后,我省全面启动将贫困人口选聘为“生态护林员”工作,在全国率先探索形成了“生态护林员+贫困户”的护林脱贫模式。
    科学构建选聘体系。出台了《贵州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工作实施方案》《贵州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选聘实施细则》和《精准扶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管理规范》。首创了“差额选聘制度”和“七步工作法”,即按照生态护林员名额的150%建立拟聘人员库,并通过公告、申报、审核初选、考察、评定、公示、聘用七步程序确定聘用人员。借助这一方式,构建了科学完备的选聘体系,确保生态护林员的补进调出、考核续聘和护林工作无缝连接。
精准确定选聘对象。明确规定必须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选聘生态护林员,且一户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只能选聘一名生态护林员。既解决了森林资源保护资金缺乏的问题,又做到精准扶贫,实现“一人护林,全家脱贫”。经过积极争取,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在生态护林员指标安排上给予我省重点支持,到2020年共计安排我省生态护林员7.23万名,省委、省政府在财政极其困难的情况下,挤出资金安排选聘省级生态护林员9万名,各相关市(县、区)从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中选聘了2.05万名,全省生态护林员总数达到18.28万人,直接带动54万贫困人口脱贫。
创新保险机制。为保障生态护林员合法权益,省林业局协调保险机构为全省护林员捐赠涵盖死亡、残疾、医疗等综合性安全保险。人保财险贵州分公司等5家农险经办机构共捐赠保费1079.5万元,意外伤害保额达935.91亿元,目前已受理伤害案件59件,理赔261.3万元。生态护林员保险作为农村保险的有益补充,大大降低了贫困家庭因伤、因病返贫的风险,解决了生态护林员巡山护林的后顾之忧。
2020年,我省生态护林员规模达到18.28万名,总规模和地方财政安排生态护林员规模均居全国第一,国家安排生态护林员规模居全国第二。按照每个生态护林员一年收入1万元能实现3个贫困人口脱贫的标准计算,全省生态护林员累计带动54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生态护林员到岗后,解决了以往我省森林资源面积大、护林队伍人员少、无法实现有效管护的问题,森林生态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全省森林火灾发生数由2015年的153起降至2019年的10起,森林火灾受灾率从2015年的0.07‰降至2019年的0.0019‰;全省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由2015年的0.12‰降至2019年的0.057‰,实现了脱贫攻坚与生态保护的双赢。
林业产业扶贫 兴林又富民
脱贫故事——
  2018年,家住紫云自治县花火镇的刘远利通过易地扶贫搬迁,住进了松山街道办城东社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新家。搬迁前刘远利总是发愁,没有了土地不知道收入从哪里来。为了解决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的生计问题,紫云以浪风关国有林场为重点,依托林场丰富的森林资源,发展林下菌、林下鸡和林下蜂等“短、平、快”的林下立体种养产业。
   得知浪风关国有林场林下菌培育基地建设需要大量用工,刘远利和丈夫都报了名。清林地、背基料,一天能赚100元。到了蘑菇采收季节,他们每天凌晨3点就戴着头灯开始采摘,按采摘重量付工钱,两口子一天能赚500多元。搬新家、有钱赚,刘远利的脸上再没有愁容。
特色林业产业,是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于一身,融一二三产业为一体的生态富民产业。我省生态良好、生物种类繁多,经济林树种资源丰富、种植历史悠久、经济价值大,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
   2020年,贵州省委、省政府将竹、油茶、花椒、皂角等列为特色林业产业,作为贵州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之一。我省先后制定印发《贵州省2020年特色林业产业发展推进方案》《贵州省农村产业革命特色林业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贵州省特色林业产业栽培技术指南》《贵州省农村产业革命特色林业产业发展2020—2022年推进方案》,推动特色林业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全省竹、油茶、花椒、皂角等特色林业基地规模突破1000万亩大关,带动23万贫困人口增收。
册亨县,是我省传统的油茶产业发展县,也是省林业局定点帮扶县。2016年以来,省林业局全力帮助册亨油茶产业发展,在低产林改造方面,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2650万元,帮助册亨改造低产林11.2万亩,低改后的册亨油茶产量得到大幅提升,从改造前的每亩50斤油茶籽提高到改造后的150斤。在油茶新造林方面,2016年至2020年,省林业局累计投入资金7733.07万元,该县油茶面积从2016年的10万余亩扩展到目前的28万余亩,带动从业人员10余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达2.5万人。
  为增强特色林产品市场竞争力,加大产销对接力度,助推黔货出山、风行天下。贵州省林业局组建了贵州特色林产品体验中心及信息发布平台,平台聚合了直销、联销、分销等多种销售方式,将构建全国七大区域渠道营销中心,进驻全国主要城市主要卖场,增强线上销售、线下体验互动,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让远在深山无人识的贵州优质林特产品更快更好地走向大众市场和省外市场。目前,体验中心入驻企业近百家,涵盖竹笋、油茶、花椒、皂角等林特产品22类500余种,线上信息发布平台已登记信息发布企业150余家,涵盖林特产品27类近600种。
林下经济,是以林地资源和森林生态环境为依托,发展林下种植业、养殖业、采集业和森林旅游业的复合经济模式。发展林下经济,可以实现不砍树也能致富。
   2019年以来,省林业局制定印发《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发展林下经济助推脱贫攻坚的实施方案》,将林菌、林药、林禽、林蜂、林笋等短期能够见效的业态作为当前林下经济发展的重点。聚焦全省贫困县区和极贫乡镇,2019年至2020年省级安排资金2.26亿元,组织实施林下种植、养殖示范项目113个,直接带动6.42万贫困人口增收。
  强化林下经济发展的技术保障,省林业局编印了《全省林下种养项目推广指南》和《林下经济技术手册》,汇集林下经济发展的成功案例,为基层干部和贫困农户提供看得见、摸得着、可复制的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建立7家省级林下种养项目推广培训基地,面向全省免费开展林药、林菌、林鸡、林蜂等实用技术培训。去年11月和今年9月,两次召开全省林下经济现场观摩推进会、培训会,邀请了中国林学会、贵州大学、林下经济企业的专家,对全省各市(州)、县(区)负责林下经济工作的领导干部、管理和技术人员进行专题培训,全面提升发展林下经济的能力素质。
  此外,省林业局还指导各地积极探索林下经济项目财政资金量化到户,入股分红、效益分红、林地收益、劳务收益等利益联结机制,助推贫困户稳定增收,林下经济实现裂变式发展:全省林下经济利用林地面积由2016年的1151万亩增加到目前的2200多万亩,带动285万农村人口增收。
  黔东南州,是我省重点林区,农民人均林地10亩。2018年以来,黔东南州积极转变发展思路,围绕生态优势长板抓发展,合理布局、新建、打造、提升一批林下种植、养殖示范基地。截至今年上半年,黔东南州累计建成百亩基地1512个、千亩基地119个、在建(含已建)万亩基地23个,全州林下基地面积达72.04万亩。林下经济,不仅成为展示今日黔东南的“金名片”,而且成为黔东南可持续发展的“摇钱树”“聚宝盆”,成为贵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示范。

打赏
  • 0人打赏
    举报
关闭
同类头条